界面新闻记者 | 林腾
“Everything is AI。”在2025年CES展上 ,一位来自深圳的参展商对界面新闻记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。
CES上的创新消费电子在乏善可陈多年之后,终于在AI技术浪潮下开始有了新的变化。从本届CES的主题「AI Dive In(深入AI)」就能看出,AI正在数千家参展公司中落地成现实。这也吸引了众多中国企业到来,它们都渴望在这个新兴领域占据一席之地。
数据统计 ,本届参展的公司有4500多家,中国参展企业数量超过 1475 家,占比三成以上 。其中 ,深圳公司数量大概在450家左右。
在传统家电制造商中,TCL展出的分体式AI陪伴机器人吸引了关注。海信则展示了AI技术在智慧生活、智慧能源和汽车电子等领域的应用 。
过去几年火热的新能源及汽车产业,也都迅速适应起了AI。
海外充电桩公司道通科技推出了新型智能直流超充,具备智能车型识别 、AI智能曲线预测等功能;车载激光雷达公司速腾聚创 ,开始另辟赛道,展示了其在机器人解决方案方面的最新成果。
便携式储能公司正浩,也展示了在新产品融入的AI技术 ,可以实时通过数据,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能源管理方案 。例如,在恶劣天气来临前,系统可以自动为电池充满电 ,或在电价高峰期利用存储的太阳能为其供电。
但显然,这些企业的热度都比不起本届CES的绝对明星——AI眼镜。
界面新闻记者观察到,几乎每一个AI眼镜公司的展台 ,都挤满了渴望试用最新款型和功能的参观者 。即便许多公司展出的眼镜可能并不带AI功能。
界面新闻统计,这次包括雷鸟创新、rokid、xreal、星纪魅族 、亿境虚拟、中科创达等十数家眼镜厂商参与展出,在 CES 参展企业名录下 ,包含 “ar/vr/xr ” 标签的企业总数达 312 家,其中有 59 家中国企业。
“去年人本来就很多,今年人更多了 。”智能眼镜公司Xreal联合创始人吴克艰对界面新闻记者说 ,去年大家开始谈AI,但今年明年有更多AI硬件落地了,实物体验内容更为丰富。
“AI 眼镜是 AI 的最佳载体 ,人人需要、使用门槛低 、个性化强、便于携带、市场天花板高。”星纪魅族XR总裁卢勇对界面新闻记者说,AI眼镜在今年下半年加速爆发,公司2024年单季度销售了几万台,产品单价在2000元以上 ,预计明年销量将达今年的三四倍。
当然,比起融入AI概念浪潮,更多的中国中小型厂商们 ,在展出AI产品上会考虑得更务实一点,那就是——销售 。
界面新闻记者观察发现,除了融入AI概念之外 ,大量中国消费电子的公司,更喜欢在已经成熟销售的消费电子上,加入AI功能 ,起到更实用的作用,同时促进销售。
MOVA,一家扫地机器人公司 ,其负责人说:“通过将AI集成到我们产品的算法中,可以提高扫地机器人的避障和路径规划能力,这种AI的实际应用不仅提升了产品的功能,还增强了其市场竞争力”。
云鲸智能 ,智能家居领域的另一家公司,也将AI融入其新产品中 。凭借诸如AI双目视觉感知技术和由多模态大模型驱动的智能语音助手等功能,云鲸称:“目标是利用人工智能解决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。 ”
“任何的AI你要走进千家万户 ,而不是停留在software,这就需要有硬件作为载体,还有多元化的场景。”深圳科创学院副院长于盈对界面新闻记者说 ,不要谈太多概念,硬件产品要销售,要赚钱 。
来自深圳的科创学院组织了32家初创型智能硬件科技企业参与在CES上参展 ,他们竭力强调着已经量产的新硬件产品,以及赚钱对于硬件公司的重要性。
吴克艰也对AI眼镜持有不同的观点,他认为 ,目前AI眼镜的功能体验并不充足。以Meta与雷鹏合作的产品为例,其受欢迎主要是因为Meta的品牌号召力和AI概念的加持,实际使用中主要功能是拍照和录视频,并非真正意义上的AI应用 。
但是无论如何 ,在AI硬件的浪潮下,中国公司们都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,最起码 ,他们的参与者数量和供应链完善度已经远超其他国家。
卢勇说,“很多海外客户来展台咨询能不能帮他们定制生产智能眼镜。”在 AI 眼镜领域,国外企业参与较少 ,主要是Meta和苹果等少数公司,且很多美国和欧洲的小品牌,他们都依赖中国的供应链来生产 。
在核心部件上 ,AI眼镜似乎也可以摆脱手机过往的芯片困境。“在芯片方面,虽然像高通这样的国外高端芯片在性能上有优势,但国内也有展锐等替代品 ,只是在性能上稍弱一些。并且,一些初创公司专门为眼镜研发了特殊的 MCU(微控制单元),功耗低 、成本低,能满足眼镜对功耗和续航的要求。 ”卢勇说 ,这种多样化的芯片解决方案,使得国产 AI 眼镜在芯片供应上有了更多选择,降低了对国外高端芯片的依赖 。
界面新闻记者确实观察到 ,跟几年前相比,在初创型智能硬件的展台上,基本都是中国公司的天下 ,参展的海外公司已经寥寥无几了。
于盈认为,过去苹果时代呈现出硅谷专注高端设计、富士康等负责落地制造的分工格局,研发与制造相对分离。而当下 ,高端设计研发与制造紧密融合,成为硬件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 。
“中国优势就是在我们有 40 年积累下来的在每一个细分赛道工业能力,设计与制造紧密融合 ,迭代速度是其他国家的10倍。”于盈说。
透视CES 2025:中国家电企业正面“对狙”日韩,AI仍是焦点|界面新闻 · 科技
中国公司占四分之一以上,2025 CES这些中国硬件大秀“肌肉”|界面新闻 · 科技
财说|“科技春晚”CES召开在即,AI眼镜或占C位,A股中这些企业存在高关联度|界面新闻 · 证券
2025 CES前瞻:AI智能体及AI眼镜将成重头戏|界面新闻 · 科技
苹果在中国又开一店,2025年还得卖更多iPhone才行|界面新闻 · 科技
地震小孩被埋图系AI合成,西藏网信部门:请举报蓄意编造谣言行为|界面新闻 · 中国
2024年投行业务成绩单:中国银河为唯一C类头部券商,重点关注对高水平科技的支持情况|界面新闻
谷歌41岁科学家意外离世,生前称从事AI研究像在打仗|界面新闻 · 科技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